本土半導體代工業龍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稱“中芯國際”)正悄悄走出純粹代工制造模式,開始投資半導體設計企業了。兩天前,這家公司宣布,將投資一家名為燦芯半導體的企業,允許后者為客戶提供基于中芯國際代工與專利技術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
“這是我們創立以來首度投資一家獨立的芯片設計與服務型企業。”中芯內部人士對記者說。
走出代工模式?
燦芯是一家可提供一站式芯片設計與服務的公司,2008年,它由4家海內外投資機構投資1000萬美元創立于上海張江,其中包括3家海內外風投、1家美國的芯片設計外包公司,后者以技術與業務入股。
“其實我們與中芯的生存策略基本類似,它們對外提供代工服務,而我們對外提供設計服務,它看到了燦芯的價值。”燦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總裁對記者透露,中芯創始人張汝京還在位的時候,雙方便建立起合作。
雙方沒有透露具體交易金額。不過,中芯高層人士透露,公司所獲得的股份不會超過50%,即不會尋求控股地位,以保證其運營的獨立性。
進軍設計服務業,這是否意味著中芯將走出代工,效法英特爾做IDM(垂直整合)模式了?過去多年,它可是在制造領域完成垂直布局,先后進入了封裝測試、光罩等領域。
中芯國際顯然不敢這么說,否則它將得罪客戶。因為,這種動作,非常類似于PC代工領域的代工企業涉足品牌生意,會讓品牌代工伙伴產生警惕性,擔心生意被搶。
中芯高級副總兼商務長季克非否認這一說法。他表示,這一合作,將能讓更多客戶使用中芯的技術與IP庫。燦芯總裁兼CEO職春星透露,目前公司與中芯已著手在40納米設計流程上合作,并有一個40納米的產品正在流片。
“燦芯對我們來說,同時意味著渠道、客戶關系的拓展。”中芯內部人士補充說,燦芯給終端企業做芯片方案,它需要先整合許多本地小型芯片設計企業的產品,中芯與它合作,等于說燦芯的上游伙伴能直接成為中芯客戶。
上述內部人士坦陳,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本土小型設計企業曾抱怨中芯不夠哥們,因為當時產能供不應求,中芯老是照顧海外大客戶。而與燦芯合作后,它可以幫助中芯把本地小型客戶分散的訂單集中到一個平臺上,可以達到一定規模,與中芯談判時,也有更多的議價權。
“我們流片成功率一直延續是100%,其中包括今年年初宣布的一個無線網絡芯片。”職春星說。
產業發展的倒退?
中芯國際表示,公司并不擔心合作會影響其他客戶關系。因為,這并非是中芯原創。
早在幾年前,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代工企業聯電便曾投資過多家設計服務企業,其中包括著名的智原電子,這一模式當初曾被業界視為“孵小雞”式代工;巨頭臺積電也有個類似動作,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2004年前后投資的創意電子。截至目前,創意已成為臺灣第一大芯片設計與服務外包企業;去年,中東石油資本控制的全球老二GlobalFoundries也投資了臺灣地區另一家公司虹晶科技,并成為其控股股東。
至此,全球前四大半導體代工企業已經全部涉足芯片設計與服務。
燦芯半導體工程部副總裁徐滔對本報說,這一合作模式,對雙方來說具有互補關系。因為,它能填補設計服務與芯片制造之間的“鴻溝”,尤其是面對生命周期較短的通信與消費電子產品市場,能更快作出響應。
不過,也有不同觀點。半導體研究專家顧文軍對本報說,中芯的動作其實是一種“產業發展的倒退,拾人牙慧”。他說,聯電、臺積電幾年前的這類投資,確實曾豐富了它們的運營模式,但這趨勢目前已不吃香,它們目前甚至開始淡化這一模式,而越來越傾向于在公司內部成立獨立的設計與服務團隊。
記者獲悉,目前,即便是中芯國際內部的設計與服務團隊,也已超過100人。
顧文軍認為,中芯屬于追趕者,即便是想效仿對手,也應該選擇規模更大的設計與服務外包企業。
芯原與燦芯相隔不遠,同樣位于上海張江,它擁有300多人的設計與服務團隊,而燦芯大約只有30人。而營收上,芯原已達幾千萬元,燦芯的營收則遠遠不及。由于中芯已確定注資武漢新芯,北京廠又宣布擴產,產能大幅增加意味著它急需擴大更大的客戶合作。
芯原上海一位主管不愿評價中芯與燦芯的合作,僅強調設計與服務公司生存策略是開放性,如果被代工資本過度捆綁,很難保持獨立。顧文軍表示,如果是收購倒是可以接受。
燦芯一位高層顯然不同意這一看法。“我們與中芯都是獨立的公司,資本關系不可能影響到燦芯的獨立運營。”燦芯高層說,公司當然也會與其他伙伴繼續保持合作。
|